Wednesday, October 28, 2015

張晉瑋‧馬新以“錢”論實力

Source: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075?tid=38


馬幣與新幣的價值差別日漸加大。相比於新幣,馬幣價值多年來節節敗退。從1965年至今,兩國貨幣差距從當年的零差別增加到了今天的1新元兌換超過3令吉。今年馬幣嚴重貶值而新幣則表現得相對穩定。

新幣價值的穩定增長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新加坡有著穩定與強勁的經濟。過去50年以來,新加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發達國家。大馬則不幸地掉入了所謂的中收入陷阱,至今仍然屬於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兩國經濟實力的差別往往被認定是兩國貨幣價值相差的唯一原因。

大馬國民常以兩國貨幣差距來充當兩國的成績。其實馬幣與新幣的價值差距還存在著其它跟經濟強弱無直接關係的因素。要瞭解這些原因,必先探討兩國不同的國情。
一個國家用來維護經濟穩定的有三寶,既是匯率,利率,與資金流。

國家希望保持匯率的穩定,即不讓進口企業成本暴漲,又避免出口貨品在國際社會失去競爭力。固定利率能給予儲蓄者合理的回報,又同時避免加重貸款的企業的負擔。施行自由資本流動則方便國民匯款出國,也能同時吸引外國投資者把資金投入國內。

大馬國家銀行是用調整官方利率來控制通脹的。如果國內貨品價格暴漲,國行會調高利率。此舉除了鼓勵國民儲蓄之外,也會增加貸款者的按揭還款。因此,貸款買房買的國民會因為每月支出增加而不得不減少消費。消費少了,零售商便被逼讓其貨品減價,通脹隨之得以控制。至於馬幣總體上的價值是由市場決定的。

對於屬於出口國的大馬,馬幣有如經濟引擎的避震器。當經濟遇到衝擊時,馬幣會貶值以抵消衝擊。 以今年的原油價格暴跌為例,大馬收入大減導致經濟下滑。因此投資者將資金撤出大馬,從而減少對馬幣的需求。馬幣因為供過於求而貶值。但也正因如此,大馬出 口的貨品因為價格下降而增加了不少競爭力。

新加坡對其貨幣與利率的政策跟大馬有所不同。首先,用利率控制通脹不實用於新加坡。原因是其80%國民都是購買政府所供應的廉價組屋。因為國民貸款不多,利率提高對他們的消費能力影響不大。

除此之外,新加坡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外國有大量的資金需要短暫存放在該國銀行。因此,提高利率會逼使銀行支付高利息,增加其成本。此舉弊多於利。正因如此,新加坡大多數銀行的存款利率都是接近零利息的。那麼究竟新加坡是如何控制通脹的呢?答案在於該國的貨幣。

由於新加坡是一個進口國,新幣的起落對國內物品售價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新加坡設立的金融管理局專門掌控新幣價格,其目的在於通過提高新幣價值以壓制通脹。對於新加坡,只有新幣價值高國民才能買得便宜的貨品。這也是新幣多年來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大馬與新加坡不同時施行自由資本流動,固定利率,又控制匯率?那是因為此舉難如登天。經濟有一理論叫三元悖論(Impossible Trinity)。

該理論指出,國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與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 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舉個例子,如果某國選擇固定其利率在低位,投資者就會把資金轉投其它利率較高的國家。資金一旦流出該國,其貨幣便會因為供過於求而貶 值。這使國家難以穩定其貨幣利率。

總結以上的論點,馬幣與新幣在各自國家扮演不同的角色。純粹比較匯率並不能準確斷定兩國的經濟情況。馬幣匯率低會帶來經濟利益,而新幣則是不得不高以維持國民的購買力。

大馬選擇放棄穩定的匯率,但同時也換來了利率的穩定與資本的自由流動性。因此,當國民為馬幣貶 值而感到懊惱時,不妨想想自己的銀行存款至少贏得比新加坡銀行更高的利息,慶幸自己能把金錢隨意往外國匯出而不用受到類似中國政府所施行的資金流動限制。 (星洲日報/言路‧文:張晉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