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7, 2015

羅盛威‧美國是這樣培養孩子思維能力

本屆的小六會考(UPSR),將是舊課程綱要下的最後一屆。至於明年如何,考試格式至今未定。無論如何,小學課程標準(KSSR)綱要下的考試,將不再強調死記硬背,而將著重思維能力的訓練。

新課程綱要非常重視高思維題(KBAT)。所謂“高思維題”,就是評鑒和創造的題目,簡單來說就是“你怎麼看”。比方說,讀畢某篇文章,就問“你若是當事人,你怎麼處理?”,又或者“對於作者的為人,你有甚麼意見?”,諸如此類。此類題目的特點,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各抒己見。

最近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陳志武,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終身教授,也是一名經濟學家。他在文中提及他兩個女兒在美國受教育的情形。

他說,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就非常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學校採用兩個方法——課堂表述和辯論。課堂上,教師儘量製造機會,讓孩子多發言,多發表意見,多談談自己的經歷,甚至必要時,製造一些場景讓孩子辯論。

作者所在的多數校區,要求學生到了四年級或五年級,都必須掌握科學方法。所謂科學方法的訓練,包括5個方面;第一,提出問題和假設;第二,根據所提問題尋找數據;第三,分析數據,檢驗假設真偽;第四,根據分析所得提出結論;以及第五,書寫文章或報告。有關這5個方面,讀過大學的人並不陌生,書寫論文就是如此,而美國卻讓孩子從小就經歷這個過程。

作者指出,他的兩個女兒升上四年級後,學校老師就用了一年時間來講解甚麼是科學方法。光聽不練,知識就會流於抽像,因此老師還會舉例,讓學生進行實驗。透過親身參與,學生就確確實實學會提出問題,然後分析思考。

此外,美國小學階段的教育,還非常重視項目研究。每門課每個學期,總會給學生安排幾個“項目”作業,要求學生完成。

所謂的“項目”,包括4個方面——第一,自擬題目;第二,查找資料及分析研究;第三,整理資料及書寫報告;以及第四,課上匯報成果。

簡單來說,美國是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而不是等到孩子已經長大(那個時候思維模式已經固化,再努力也回天乏術)。再說,有關思維能力的培養,也不是靠“我說你聽”,而是讓孩子親臨其境,透過“自己摸索、動手找資料、辨別真偽”的過程,從中慢慢訓練出來。

我國的教育模式要轉型,課堂教學模式就要轉型。這個過程,不是光靠幾個口號,幾個激動人心的標語就可以改變的,它須要靠那些真正有意改變現狀的教育工作者去完成。(星洲日報/言路‧作者 :羅盛威)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7605?tid=38#ixzz3l7KWq41A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No comments: